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景区特产 2025-05-11 18:16 浏览(0) 评论(0)
- N +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方志类)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两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旧所称炮山河者。襟带蜀冈。”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撰写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卷二十三江都县官河条目载:“保扬河在府西四里,城北三里。旧有柴河,东达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时又于近河东岸缘为城,上设敌台,以备敌寇侵逼,因名曰保扬。”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便从一条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 明代

明初,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再次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复苏,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呈现复兴的状态。这一时期瘦西湖上出现了一座桥——红桥(现称大虹桥),红桥的出现为之后瘦西湖园林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是瘦西湖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是在明末,人们开始关注瘦西湖。(参考资料 )

清代

清初,这是瘦西湖园林整体发展的前期。在这一阶段,瘦西湖附近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由于规模不大,范围相对分散,瘦西湖园林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瘦西湖园林大规模建造是在乾隆时期,到清代中叶,瘦西湖园林在她的整个古代变迁过程中达到了顶峰,许多瘦西湖园林的景观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瘦西湖本身也随之一跃成为扬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参考资料 )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近代

随着交通失利,扬州最终失去了优越的交通地位,经济萧条,加上战争的破坏,瘦西湖园林在此阶段曾一度受到重创。但由于瘦西湖在扬州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阶段瘦西湖园林的建设依然是朝前发展着,虽屡次受到破坏,却也在不断的整修和复建原有景观,并且新增景观。(参考资料 )

现代

建国之后,瘦西湖园林开始全面复修,在保留原有古典园林景观特色的同时又考虑现代人对景观功能的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功能性建筑和相关设施。1980年代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水域不断地进行疏浚,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园林的占地面积也较之前更为广阔,景观更具有层次感和实用性,到2012年底,景区游览区面积已达33.66平方公里左右。(参考资料 )

高邮在哪里

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的北侧,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运河大桥、湖区漫水公路和高邮、珠湖船闸连接运河东西。全市总面积达19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8平方公里,人口83万,市区人口15万。辖19个镇,1个回族乡。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经济发达、交通便捷、商业繁荣、人文荟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现正在建设成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人文历史

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现在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文化遗址和古盂城驿等59处名胜古迹。被考古界称为江淮史前文化明珠的龙虬庄遗址的成功发掘将高邮历史从5000 年上溯7000年前。明代洪武8年始建的盂城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高邮历史的深厚底蕴培育了宋代词人秦少游、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现代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和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众多人杰,也融汇了他们的人文风采。

■ 自然条件

气候:高邮位于北纬32 °47′,东经119 °25′,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平均风速3.6米/秒;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30毫米,年平均气压1016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67%,无霜期为217天。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地质:高邮市境内土地平坦, 地面标高一般在2-3.3米之间(青岛标高)。土质主要为粘土,土层较厚,地耐压力8吨/平方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一般建筑无需打桩。

水文:正常设计水位1.4米,最低设计水位1米,最高洪水位3.6米,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水位4米。

资源:全市境内河湖交错,资源蕴藏丰富,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盛产60多种鱼、虾、蟹、贝、莼菜、 芦苇等动植物。具有千年饲养历史的高邮麻鸭为全国三大优良鸭系之一,高邮咸鸭蛋已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高邮双黄鸭蛋更是享誉海内外。

■ 经济状况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市工业企业3000多家,已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机械、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电子等为主、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摩托车、发动机、水泵、石油机械、环保设备、系列电机、电动工具、电线电缆、新型电光源、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服装、棉纱、丝绸、箱、包、 鞋、粮油食品等一大批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化肥、水泥、钢材、建材已具备较大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独具特色。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素称“鱼米之乡”。形成了粮、棉、油、猪、兔、禽、鱼、虾、蟹、林、蚕、果、菜等综合发展的格局。近年全市粮食产量62万吨,皮棉产量0.8万吨,油料产量3.8 万吨,水产品产量9.5万吨,蚕茧1.7吨,皮棉产量0.8万吨,油料产量3.8万吨,水产品产量9.5万吨,蚕茧1.7吨,林业覆盖率达15%。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秦邮董糖、珠光大米、秦邮醉蟹等名优产品闻名遐迩。近年来,高邮相继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水利建设、粮棉生产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发迅速。传统的餐饮服务、商业贸易等三产业不断提升扩大,新兴的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房地产开发、连锁经营、旅游等方兴未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日趋加快。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全市各类利用外资项目上百家。高邮对外贸易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已形成一批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机电、服装、丝绸、轻工、工艺、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等400多种产品,销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