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阳民族风俗?
揭阳8大风俗民情你了解吗
1、岁时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俗称为“过年”。潮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当天一大早,人们便走亲访友,称为“拜年”。拜年时一般都应带“大吉”(即柑,大于桔,故称“大吉”),被访主人也应以“大吉”回赠,以示共同吉利,并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发财”等以表吉祥之愿。大年初一,按揭阳传统例俗,多数人家早餐吃斋,以示对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诚心。春节期间,城乡都组织舞狮、猜谜、游标旗、潮州大锣鼓等文娱活动。此外,成人还要给老人、小孩送“压岁钱”。
人胜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亦即人胜节。出自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七日为人”之说。是日,民间以七样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谓食七样菜,可得财运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节
也称“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揭阳民间旧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乡村,还有做“丁酒”习俗(注,当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设酒席宴请乡邻。)县城通常皆有赛花灯,燃放烟花,舞狮等习俗。普宁等地乡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习俗。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为四月五日)。清明节前后,是人们扫墓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时间。
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是日,各家各户大多吃粽子。揭阳尚有“挑龙须水”、“洗龙须浴”之俗,据说端午时节,江河之水为“龙须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还举办“赛龙舟”活动。
出花园
揭阳潮语区,凡满15岁的男女一般于当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出花园”仪式,以示长大成人。类似现代的“成人节”。出花园时,外祖家给外孙办“出花园礼”。通常有红公鸡、红屐、酵�@等。亲邻多备布料或肉、蛋为贺。喜家则置办祭礼“拜公婆母”。当日,孩子要吃甜丸红鸡蛋和甜猪肝,意谓圆满长进。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潮属各处普遍有祭祖活动。节前节后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庙也有“施孤”放赈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户团聚吃月饼,品水果赏月。本区民间中秋节品,必有月饼、芋头、柚三种。相传元初,统治者强迫汉人每家养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满其压迫,乃借月饼传书,约定各家中秋夜某时杀死所养“元番”,是夜一举成功。当时汉人称元兵为“鞑鬼”,故中秋节食芋剥皮谓之“剥鬼皮”,剥柚食肉谓“吃鬼肉”。民俗中还有“拜月娘”,荡秋千,烧瓦塔等活动,海外侨胞亦喜择中秋回乡探亲,与家人团聚。
重阳节
九为阳数,故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临黄岐山、紫陌山游乐。地都一带有食鱼粥,有些地方则有食杂烩粥习俗。此日,儿童多放纸鸢,民谣有“九月九,风禽(筝)仔,满天走”之说。
冬节
农历冬至日为冬节,俗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圆,以示大团圆。民间有“食过冬节圆,就多一岁”之说。也有用糯米圆粘于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丰收的习俗。
2、婚嫁
揭阳旧时婚俗,要经问名、纳吉、纳彩、请期、纳征、迎亲等六道程序,谓之“六礼”;有些地方有女儿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传此俗源自昔年一后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遗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后发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们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儿出嫁当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礼品同往男家,称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欢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种仪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戏剧中宾相一样的老妇女,唱四句“祝颂语”来主持,四句有约定俗成的,亦有现场自编的,大都押韵,诙谐。揭邑另有一俗,为其他地区少见,即将要结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丧(一般指长辈),则必在百日内成婚,否则要三年后方可行嫁娶之礼。这些旧俗一些地方尚有留传,而大多数地区已是婚事新办,简办,就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时尚也渐成风气。
3、赛龙舟
揭阳赛龙舟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揭阳素称水乡,溪涧交错环绕,榕江南北二河、练江、龙江水深流长,河面宽阔,波平浪静,是划龙舟的好地方。赛龙舟活动,历代不衰。揭阳龙舟,规格较为统一,在潮汕各市县中,最长最大:舟长32米、宽1.5米,共设桨25对,舵一支。揭阳龙舟,造型美、气魄大,龙颈修长,龙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节前,龙舟落水时要举行仪式,然后进行训练,称“试桨”。龙舟赛有四种形式:表演赛,友谊赛,胜负赛,锦标赛。清末曾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时,曾发起主持、邀请潮阳、普宁、揭阳等地龙舟队在榕江南河进行比赛,结果,揭阳棉树红色舟夺魁,丁日昌授予“钦差大臣丁赏”红绒锦旗一面。
4、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炉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相传英歌舞始于明代,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队分前棚后棚,前棚一般由36个人组成,大型的由108人组成,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一步一呼,队列变化或“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四虎并驱”,或“二龙相斗”,翻腾穿插18套式。后棚人数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过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配合前棚演出。
5、潮剧
潮剧,是潮汕地方剧种,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间,揭阳潮剧已有本地特有剧目《荔镜记》、《苏六娘》等。潮剧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以及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潮人聚居地区。唱腔是曲牌联缀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的融合,保留着一唱众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帮唱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线,伴奏音乐吸收民间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等;乐器有唢呐、笛、二弦、胡弦、扬琴等,锣鼓有大锣、小锣、苏锣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贴、末、净等七角,至当代发展为十种丑、七种旦、五种生、三种净,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晚清,揭阳不少潮剧班,行当齐全,阵容严整,演艺高超,蜚声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县棉湖桥园的“老玉堂春”、揭东县曲溪寨内的“老玉春香”、渔湖江夏的“老源正”等。现在潮剧界演艺名流,不少是揭籍艺人。
6、纸影戏
纸影戏,俗称皮猴戏,是用皮革或纸板平面雕刻成各种人物形状,透过灯光在棚窗纸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至清未,改影现为形现,将原皮革或纸版平面雕形改为木偶立体造型,木偶背部和两手各穿一根铁线,以供操纵表演。低影改为木偶,但潮人习惯仍称为纸影戏。纸影戏也属地方剧种,有正音戏、潮音戏、晚清以后,揭阳纸影戏十分盛行和普及,纸影戏班多达几百家。纸影戏表演时,台内仅有五、七个人,包揽了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和鼓乐,故潮俗有“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歌、头壳撞深波”之谣谚。
7、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历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发端于明代中晚期。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鉴赏,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选茶,潮人最喜乌龙茶等。选水,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绞只条”炭,此炭无烟,具有炭香气味,以此炭烧水,火势均匀。茶具则有茶壶、茶杯、茶锅、茶洗、茶碟等12件。泡茶之前,选用开水把茶壶、茶杯烫过,称为“热罐、热杯”,装茶叶时,讲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顶部。还有“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讲究。任日本口福会会长的日籍华人陈东达教授在《饮茶纵横谈》一书中说:“日本的煎茶法来源于潮汕工夫茶。”
8、广场文化
游神赛会
揭阳地区游神,以游城隍神和关帝神最为隆重。旧俗均在每年正月间,时城中绅士和各馆头先择定吉日游神。游神方式多种多样,大型的配有高灯彩旗、花灯、扮景、醒狮队、大朋标、大锣鼓、笛套音乐、英歌舞等。乡间游神,各村时间不同,方式大同小异。游神时,必伴演大戏,称为“神戏”,据说专为神演出,故戏台均搭在神庙正面。旧俗赛会多在每年九月进行,但也有于本村社庆日进行的。赛会时,各村供奉村信仰之神,备齐“三牲”、“五牲”、及用食品精制成的各种艺术品,如用糯米粉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摆列于神座前,既是拜神,又是比赛看谁手艺高。
烧龙
揭阳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之古乔,即今磐东之乔西,乔东,乔南。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按其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开始游龙迎春,至初十晚烧龙。彩龙身上装满烟火,由一群青壮男子托举,点火烧龙时,伴随锣鼓声,爆竹声,彩龙腾跃飞舞,口吐火球,身喷烟火,五彩夺目,极为壮观。另外,烧龙时天气尚寒,而舞龙者仅身着短裤,身涂植物油(火星掉在身上易滑落),烟火映照之下,全身红光发亮,成烧龙时又一奇景。相传烧龙活动是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行彩桥
行彩桥是揭阳民间一种祈福民俗,历史悠久,流行于今揭阳市区和揭东县一带。活动时间一般均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日之间。在十一日之前是筹备阶段,好各处桥梁由附近群众用榕叶、彩带、彩灯装扮。十一日称为“行头桥”,十五日正日称为“行二桥”,场面比行头桥较为隆重,十六日称为“行尾桥”,是这个系列活动中的最高潮。旧俗称:凡参加行彩桥的人,都暗祈神赐福,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行侨肚,明年娶雅么”等。“行彩桥”习俗历代相传,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为“四旧”一度中断,近年,城乡之间又兴起。
观花灯
观花灯是揭阳民间一种游艺风俗,时间一般都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观灯其历史渊源也早。据清《揭阳县志・岁时》载:“上元张树灯,放烟花,扮人景,舞狮子,猜灯谜;妇女渡桥,谓渡厄,或采青拾瓶嘴回归,取义生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唱得佳音获胜。是晚欢饮彻夜”。元宵观花灯,揭阳城乡甚为盛行。节日前后,花灯鼓乐,满城如醉。各式各样花灯,比比皆是,有屏灯、纱灯、花灯等。
二、揭阳过年风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俗称为“过年”。潮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当天一大早,人们便走亲访友,称为“拜年”。拜年时一般都应带“大吉”(即柑,大于桔,故称“大吉”),被访主人也应以“大吉”回赠,以示共同吉利,并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发财”等以表吉祥之愿。大年初一,按揭阳传统例俗,多数人家早餐吃斋,以示对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诚心。春节期间,城乡都组织舞狮、猜谜、游标旗、潮州大锣鼓等文娱活动。此外,成人还要给老人、小孩送“压岁钱”。 人胜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亦即人胜节。出自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七日为人”之说。是日,民间以七样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谓食七样菜,可得财运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节 也称“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揭阳民间旧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乡村,还有做“丁酒”习俗(注,当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设酒席宴请乡邻。)县城通常皆有赛花灯,燃放烟花,舞狮等习俗。普宁等地乡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习俗。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为四月五日)。清明节前后,是人们扫墓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时间。 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是日,各家各户大多吃粽子。揭阳尚有“挑龙须水”、“洗龙须浴”之俗,据说端午时节,江河之水为“龙须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还举办“赛龙舟”活动。 出花园 揭阳潮语区,凡满15岁的男女一般于当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出花园”仪式,以示长大成人。类似现代的“成人节”。出花园时,外祖家给外孙办“出花园礼”。通常有红公鸡、红屐、酵?@等。亲邻多备布料或肉、蛋为贺。喜家则置办祭礼“拜公婆母”。当日,孩子要吃甜丸红鸡蛋和甜猪肝,意谓圆满长进。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潮属各处普遍有祭祖活动。节前节后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庙也有“施孤”放赈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户团聚吃月饼,品水果赏月。本区民间中秋节品,必有月饼、芋头、柚三种。相传元初,统治者强迫汉人每家养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满其压迫,乃借月饼传书,约定各家中秋夜某时杀死所养“元番”,是夜一举成功。当时汉人称元兵为“鞑鬼”,故中秋节食芋剥皮谓之“剥鬼皮”,剥柚食肉谓“吃鬼肉”。民俗中还有“拜月娘”,荡秋千,烧瓦塔等活动,海外侨胞亦喜择中秋回乡探亲,与家人团聚。 重阳节 九为阳数,故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临黄岐山、紫陌山游乐。地都一带有食鱼粥,有些地方则有食杂烩粥习俗。此日,儿童多放纸鸢,民谣有“九月九,风禽(筝)仔,满天走”之说。 冬节 农历冬至日为冬节,俗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圆,以示大团圆。民间有“食过冬节圆,就多一岁”之说。也有用糯米圆粘于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丰收的习俗。
三、揭阳特产有哪些?
那就我来说一下吧,家乡的特产其实不算太少,我所在的埔田小镇就有著名的竹笋
埔田的竹笋拥有中国竹笋之乡的美称
竹笋
当然大多数作用为送礼的是经过腌晒后的笋干(笋脯)
可以用来煲汤,做馅料。
揭阳乒乓粿是广东揭阳地区民间的名点。扁圆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软带有稠度。采用白砂糖、芝麻仁、花生仁、槟醅麸、葱珠油为粿馅。统的乒乓粿馅内含黑芝麻,糖粉,碾碎的花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乒乓粿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豆沙馅、香芋馅等等。
当然还有著名的普宁豆酱
>我是分割线——————
除了这些还有地都冬菜,橄榄菜 油炸果 牛肉果条 薯粉豆干等等,欢迎来揭阳品尝各式风味小吃,各种著名的潮汕小吃这里也都有。
(图片转自互联网,侵删)
四、揭阳特产
揭阳特产
揭阳,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里,特产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之一。这些特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将向您介绍揭阳的几个特色特产,希望您能对这些美食有更深入的了解。1. 揭阳粿条
揭阳粿条是一道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米粉和蔬菜,经过独特的烹饪工艺,口感柔滑细腻,味道鲜美。此外,揭阳粿条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2. 揭阳牛肉火锅
揭阳牛肉火锅是当地另一道特色美食。选用新鲜的牛肉和各种蔬菜,搭配独特的酱料,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牛肉火锅在揭阳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在冬季,它是一道驱寒的美食。3. 揭阳茶叶
揭阳是广东省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的茶叶品质优良,口感清香。主要品种有单丛茶、绿茶等,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饮品,同时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4. 揭阳土特产
除了以上几种特色美食,揭阳还有许多其他土特产,如揭阳豆仁饼、揭阳姜糖、揭阳糯米糕等。这些土特产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品尝揭阳风味的最佳选择。 总的来说,揭阳的特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您来到揭阳旅游,千万不要错过品尝这些美食哦!五、揭阳普宁潮汕风俗?
潮汕地区的民俗非常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和习俗。除了一些已经消失的中原习俗外,潮汕人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特色习俗。
冬至也是潮汕人非常重视的节日,有“挲圆”、“拜老公”、“挂冬纸”等民俗项目。此外,潮汕人还有品茶、剃胎发、七样菜等独特的食俗和仪式。这些民俗反映了潮汕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是他们骄傲的地方。
六、揭阳搬家风俗?
搬家端火盆是为扫除霉气,带来好运,在搬家的时候除了这个习俗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新家需要把灯全部打亮
这个习俗叫做“火庵”,这个行为是要在搬家前三天进行的,新家的所有等都必须打开,连续开三天就好。有亮光就可以帮你们家的运势变得更加的旺盛。因为在中国古代还是会有鬼神之说的,照亮火光可以把屋里的“他”请走,有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这些习俗还是相信一些,有益无害。如果真的有就防范一下,没有就当给自己讨个好彩头。
第二、请客,暖房
当搬新家的时候一定要请客来暖房,为自己的家里增添人气。最后是在搬家的当天就请客吃饭,第一天可以让房间里面充满人气,给自己增加运势。但是如果搬家当天太忙,没有时候请客的话,那么在之后也要请客吃饭,并且是要在家里面自己做饭。
第三、把发面放在锅里面
发面寓意是发气,是有发财的运势。因为发面会越来越膨胀,说明你家的钱财也会越来越多。不过这个习俗基本上只有北方才会有,还是以崂山为主,南方可能没有听说过发面。不过就像搬家端火盆一样,虽然可能是地方的习俗,但是都是有当地人的美好寓意。
第四、搬家当天要开灶
这和暖房请客吃饭是一个意思,就是让房间里面有人气。如果当天不开火做饭的话,那么就是冷灶,也就是说这一家人都懒惰。并且做饭应该煮一些甜食,汤圆和甜茶都是可以的,寓意着一家人永远甜甜蜜蜜。主要是寻求一个喜气。
第五、在住进新家后不要再动工
装修这些工作,在没搬家之前尽量都完工,或者可以去每个房间都敲打一下。但是在住进去之后,就不要在敲打了,如果真的有需要再动工,那应该找个风水大师算个适合搬家的黄道吉日。否则如果在搬进去就装修的话,那么就说明你们的房间以后都会很闹腾,家里面不能过清净的日子。而且你装修的日子如果和家里面谁的属性相撞的话,那么那个人可能以后做事情都不顺利。
搬家端火盆是比较古老的习俗,以上所讲的搬家习俗也是应该遵守的,并且孕妇是忌搬家的,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在怀孕的尽量不要挪地方。
七、揭阳特产?
潮州功夫茶、揭阳乒乓果、揭阳酱油、新享菜脯、咸菜、炮台南糖、棉湖瓜丁、河婆菜糕、五经富姜糖、揭西擂茶、普宁线面、普宁油炸豆干、普宁豆酱、榕湖牌味精、榕江味精、蚝烙、红心胳皮蕉、珍珠糯米团、红焖猪脚、靖海鲍鱼。
八、腊月传统风俗?
一、腊月初八—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为流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二、腊月廿三—祭灶神
农历腊月廿三又被人们称作“小年”,在广大农村地区流传着“祭灶神”的习俗。
三、腊月廿四—扫尘
人们将腊月廿四称为“扫尘日”或者“迎春日”,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把房屋院落里里外外全部收拾一遍,对屋子进行彻彻底底的打扫。
四、腊月廿五—做豆腐
相传过去的人们在腊月廿五这一天都会做豆腐,甚至还有一句“腊月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俗语
九、湛江传统风俗?
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十、兔年传统风俗?
1、贴“兔儿帖”
民间贴兔儿帖的习俗由来已久,《岁时杂记》说:“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门户上,谓之“兔儿帖”。 民间认为兔有五德:仁、义、礼、智、信。 兔是仁德之星,其色白,也被称为天兔。 传说中的天兔是不吃人间的五谷,只吃天上的百虫和草木。 在古代人们认为兔子可以给人类带来五谷丰登,因此民间就有了兔儿帖这一习俗。 如今贴兔儿帖已不再是单纯的送兔和求子的简单行为了。
2、属兔的人要给长辈送礼
属兔的人在过年给长辈送礼时,也会送一些象征意义吉祥的东西。 属兔的人要把家里最好的水果、糖果之类带到老人身边,他们会高兴,而且这些礼物也是他们一年辛苦劳动赚来的血汗钱。 送给老人礼物时,要把钱塞进信封里面,再用红线扎好封口。 此外,如果送老人一些有意义的礼物,还可以在信封里面放上一张写着祝福语的纸条。 或者也可以买一些适合年纪大些人用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