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RS闪联是什么 意思?
什么是IGRS标准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设备间如何更加方便、智能的互联以及更好的协同工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闪联因此而成立。
1、IGRS标准建立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这些无疑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正加快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因特网、微电子、软件、移动通信以及数字视频技术领域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新世纪最有潜力的发展领域。随着各种信息设备功能越来越强大以及网络技术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间如何更加方便、智能的互联以及更好的协同工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为主题的今天,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主导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技术标准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制定信息设备间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协议标准,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跨企业、跨行业的联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才能突破资源的壁垒,有效聚合各方力量,开创一个更为广阔的应用与市场空间。
为此,联想会同在此技术方向上也做出大量技术投入的TCL、康佳、海信、长城等公司一起作为关联应用协议标准的发起人,希望联合更多的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同协助政府实现信息设备、家电和通信设备的智能互联,提高我国推进产业的竞争力和良性发展。
2002年11月25日,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召集国内各界权威专家在北京召开了智能互联标准研讨会,会上就联想、TCL、康佳、海信和长城等五家企业提出的 “智能互联标准,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协议”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进行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协议已基本具备了在信息产业部立项的条件。
2、IGRS标准的含义
2003年7月17日,由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批准,以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五家企业发起、7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简称IGRS标准工作组),这12家单位将共同制定相应的协议规范。
IGRS(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 Sharing)适用的范围:企业、公共场所、个人以及家庭所涉及的信息设备互联时,遵循共同资源及功能服务接口标准,使设备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开放及服务协同,提高设备功能互操作性,并增强不同设备间组合服务的功能。该标准是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应用层协议,它是在更高一级实现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一个统一,可以方便地将信息设备和传统的电器有效互联,自动发现和寻找可以利用的设备和服务功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安装并使用。
IGRS标准的设计目标:在有限范围网络域(有线、无线)内支持多种信息设备、家用电器、通讯设备之间的设备自动发现、动态组网、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从而提高这些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和易用性,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功能特点,为用户创造新的应用模式和丰富应用。
IGRS标准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基础协议组、智能应用框架和特色应用。核心基础协议组定义了设备间的资源发现、发布的机制,统一了设备间的配置管理和服务访问控制的机制,包括数据的获取和分发这样的一个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安全机制,它由七个协议组成。智能应用框架对各种应用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客户、数据、服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交互规则,根据不同应用开发的需要可以根据特定的智能应用框架开发相应的客户、服务和数据对象,根据框架定义中的规则客户、服务和数据对象可以进行动态组合形成完整的应用。
标准工作组的工作目标:2003年7月,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并提交协议文本1.0交工作组讨论;2004年1月,实现测试验证系统链条成功并发布样机及系列产品;3月向信息产业部正式提交标准文本1.0并报信息产业部批准。未来三年工作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第一年,着重协议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开发完成测试验证系统,提交标准的0.1版;第二年,将重点符合标准的产品推向市场,了解市场反馈,开发完善我们的开发工具;第三年,修订并继续完善标准,推出标准的2.0版以及相应的产品和开发工具。
东北二人转的基本特点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