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大竹过年风俗
过年在吃方面,一般年三十是要杀鸡,且一定是要那种红色毛的公鸡(表示吉利),有时会拿到祖坟上去杀,叫祭祖。杀好了再拿回家炖着吃。腊肉腊肠也是不可少的。还有鱼(我家一般是煮酸辣鱼),表示年年有余。还有就是煮酥肉。青菜也是团年饭中不可少的。还有就是正月里客人来了,会煮甜酒鸡蛋做点心。年初一早上还会包汤圆,汤圆里可放肉和糖做馅。里面还可放一个1元的硬币包在汤圆里。如果谁吃到了这个汤圆就表示今年一年运气旺旺。年初二早上一般是吃面(挂面和包面都可).还有过年前我们会做年糕,大竹人叫它黄粑粑。是糯米和粘米混在一起做的。煎着或煮着都挺好吃的。但这东西好像只有大竹才做,出了大竹就没多少人知了。
年三十团年饭一般是中午和晚上都可以吃。吃完晚饭一般就是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看春晚,聊天。但现在一般的年青人都爱打麻将了。到晚上12点,会放烟花和鞭炮。年初一一早也会放鞭炮。然后吃完汤圆,穿上新衣服就去街上玩去了。小孩会拿着压岁钱去买好吃的,好玩的,大人们就爱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打牌。年初二就会开始去拜年走亲戚。
二、四川大竹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地方
五峰山森林公园,又名竹海公园,位于大竹县月华乡五峰山。距县城18公里,乃川东新辟一处旅游胜地。因其竹区辽阔,竹类繁多而得名。园区所辖竹山6000余亩,有楠竹、斑竹、慈竹、白夹竹、苦竹、黑竹等10多个品种。利用竹类生产的各种档次的工艺品达100多个品种,深受群众喜爱。还有楠木、紫檀、榔杉、桂树、香樟等珍稀林木,条生其内;有刺猬、金鸡、竹鸡、山羊、野鸡、野兔等珍禽异兽,栖息繁衍其间。以及自然形成的大片石林,数处溶洞。还有名闻遐迩的明代巨松,极富神话色彩的七姐妹树、合欢树等,真是天造地设。
峰顶山风景区位于大竹县境西南部,竹、垫两县交界地区,北起竹林沟,南至牛头寨,长约10千米,属大竹县吉星、石子两乡辖境,该段为明月山的高点,处浩瀚的-区,森林茂盛,峰顶山为制高点,海拔1179.8米,山峰突兀,森林茂盛,景色壮观秀丽,在山顶可观-和四面山川秀色,远眺垫江县城,峰顶山环境优异,夏季气候凉爽,适合避暑和休闲度假,景区的狮子寨、牛头寨地势极为险要,明清时期曾是驻军防务的军事要地,现仍保存有山寨大门和围墙。
四方山风景区位于大竹县境内铜锣山脉中段,距县城12千米,整个景区古木参天,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奇峰幽谷比比皆是。四方山主要自然景点有四方山主峰、黄桷山、跨岩、银子石、精华山、荀家滩等。人文景观有“丹桂堂”,始建于清朝初年,因其庙门前有一棵一人不能合抱的丹桂树而得名,曾是与梁平“双桂堂”齐名的宗教活动场所。
大竹县清河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两条清波粼粼的河流穿境而过,故得“清河”美谓。这是一块神奇、富裕和充满无限生机与希望的土地。 范将军1932年筹划出资在其故乡四川省大竹县清河场修建的故居“哈儿街”更是独具特色,举世闻名。此街全长385米,占地3.3万平方米。两旁房屋西高东低,呈主宾之势,主显宾躬之态。整个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瓦顶悬山式,天架椽屋、前后乳伏牵用三柱建筑。
以上都是大竹县最有特色的景区,欢迎光临。
三、达州有些什么特产?
达州市 以桐油、生漆、柑橘、白蜡著名。万源旧院黑鸡为优良畜禽品种。黄花产量居全省前列。传统著名食品有灯影牛肉、三江特醋及巴山魔芋、渠县黄花。 通川区 灯影牛肉。 万源市 以产生漆、黑木耳、核桃著称。 白果乡:产茶历史悠久,有“茶叶之乡”之称。 丝罗乡:“银耳之乡”。 达县 达县双精牌灯影牛肉:因成品片薄如纸,可透灯影,故名。系以大巴山区所产宣汉黄牛肉作原料。色泽棕红,酥脆而润,咀嚼化渣,滋味香醇,略带辣味。保管期可达2年以上。本品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由梁平县商人刘仲贵等研制而成。 安仁乡:安仁柚子。 渠县 名产三汇特醋、果醋。铸石制品、竹编工艺品著名。 渠县黄花菜:主要分布于该县的青龙、望江、屏西、清溪场等乡。产品色泽黄润鲜明,油气充足,香味浓郁,甜度适宜,肉质肥硕,品质极佳。栽植始于清同治三年 (1864年)。 三汇镇:所产“三汇特醋”为全国十大名醋之一。 宣汉县 以产宣汉黄牛、山羊板皮闻名。 南坝镇:产系列牛肉干制品、“陈家菜刀”、竹藤椅。 新农乡:山胡椒。 天台乡:五龙茶、水蜜桃、柑橘、板栗、核桃。 桃花乡:桃花米有名。 鸡唱乡:“宣黄连”、山羊板皮。 开江县 羊角锤、台虎钳著名。 长田乡:编织藤椅。 大竹县 茶叶、柑橘著名。苎麻产量占全国12%。土特产以“二郎竹席”驰名。 东柳醪糟:产于东柳乡。色泽莹亮润滑,粒如串珠,蜜糖风味,醇香浓郁。有滋阴补肾、助消化、增食欲之效。产妇用以滋养身体已成为民间传统风欲。 大竹观供仁字豆腐干:因表面榨有一“仁”字而得名。为民国九年 (1920年) 该县兴隆饭馆老板刘炳然创制。成品色黄亮,光洁细腻,芳香浓郁,绵韧味长。食用时,可切成小条,油酥□肉,亦可切片、切丝与其他佐料拌合成菜。 东柳乡:“东柳醪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