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有什么出名的东西咯?

安徽特产 2025-03-27 15:17 浏览(0) 评论(0)
- N +

一、太湖有什么出名的东西咯?

品渔家菜 游太湖水 碧螺春茶叶三月底四月初 白玉枇杷 五月中旬 杨梅 六月底七月初 桃子、枣子七月中旬 白果、栗子 九月底十月初 桔子 十月中旬 湖虾 白虾 银鱼 梅鲚 白鱼 甲鱼 鳗鲡 塘里鱼 桂鱼 草鸡 木鸭 ■东山碧螺春茶 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 ■太湖白虾,又名秀丽长臂虾,俗称“水晶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中。白虾通体通明,晶莹如玉,略显棕色斑纹。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长在水草繁茂、风平浪静的开阔浅滩。 ■梅鲚俗称梅鲚鱼,亦名凤鲚、子鲚,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又称凤尾鱼,东山常见为梅鲚和刀鲚,头大,尾长而尖,体形侧扁似竹刀,骨嫩鳞细,银光闪闪,肉质肥嫩 ■东山的白玉枇杷枇杷是一年之中上市最早的水果。一般果树都是春天开花,唯有枇杷冬天开花,寒冬之时,朔风凛冽,万木凋零,嫩黄的枇杷花满树怒放。 ■杨梅,黄梅时节,迎来了东山一年一度的杨梅旬,东山俗谚“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旬约十天时间,季节性强,当地果农称之为“踢煞猫,踏煞狗”的日子。外地来客为及时品尝好杨梅,纷至沓来,赶杨梅节。 ■银鱼 太湖浩瀚三万六千顷,跨江浙两省,是江南鱼米之乡的母亲湖。辽阔的八百里太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有七十二高峰,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太湖里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人称“太湖三宝”,为银鱼、白虾、梅鲚,银鱼为其中之首。 ■莼菜是古代太湖三大名菜之一,以柔滑凝脂、润肺健脾、补血止泻、风味独特而驰名。一年春夏秋三季均能供应市场,尤以春秋两季更佳。 ■太湖蟹 秋菊旺,湖蟹壮。中秋过后,九十月份菊花斗艳,正是吃蟹时节。太湖蟹有三种:中华绒螯蟹、凹背新类额蟹、锯齿溪蟹。太湖蟹,背克坚隆,凹纹似虎面,色青黑,腹背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 ■栗子亦称板栗,是东山著名的特产之土。东山板栗大都零散栽种在山坡或山脚下的果树林间。一般都采用嫁接繁殖,管理要求不细,但对水分需求较高,在东山有“干枣湿栗”的说法。 ■东山石榴经几年栽培实践证明,其物特性和经济性状都比其它石榴品种优越 ■东山柑橘素称洞庭红橘,满山遍野,面广量多,秋天收获。东山处于我国柑橘栽植区的北缘,柑橘种类较多,有温柑、蜜橘、黄皮、天台、早红、料红、贡橘、金橘、圆橙等二十余个品种。 ■甲鱼,肉质鲜嫩,清蒸,红烧,皆成佳肴,脍炙人口。尤以甲鱼的“裙边”肥育不腻,最为适口。即是盛夏也能凝结如胶,难怪人们视为滋补佳品! ■鳗鲡,一般生长在池塘里,而生长在太湖里的称之为“太湖湖鳗”,数量不多,是鳗鱼中的佳品!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极高。红烧最佳,清炖次之。 ■塘里鱼,自然生活在小溪,河滩,以鱼虾为食,以石洞为窝,生命力强盛。肉质鲜嫩,细骨较少,东山人一般在冬春食塘里鱼,清蒸,红烧均可,尤以“塘里雪笋汤”最为脍炙人口。 ■莲,藕,东山自古以来为莲,藕产地之一。历史上曾有“葑山十里藕塘”的盛况。东山所产之莲藕,体粗圆,色洁白,质地细嫩,入口鲜甜,嫩脆。可制藕粉,鲜莲子可生吃或煮莲羹。近几年产量较少。 ■菱,俗称“菱角”。品种有两角菱,四角菱,圆角菱,红菱,野菱等。一般出产在池塘,湖滨。有野生,亦有种植。太湖之有菱,早在春秋时期。现启园附近的菱湖,既为当年吴王种菱之湖。

二、太湖县四宝是什么?

南宋姜夔赞称湖州为水晶宫,元书画家赵孟頫自称“水晶宫道人”。水晶宫中宝贝多,突出的是鱼类。以城北濒太湖水域来说,就有银鱼、鲚鱼、白虾、角鱼“四宝”。

三、太湖的物产是啥?

太湖,古称“震泽”,地处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面积242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四百公里,故有“八百里大湖”的佳誉。

太湖有60多种鱼类和水生物,物产丰富。比较著名的有银鱼、白鱼、鳜鱼、白虾

四、江南水乡有哪些农副产品和水产?

如果是指苏南的话,无锡有水蜜桃,苏州太湖边上有太湖三宝

--------------------------------------------------------

银鱼、梅鲚和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

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虾

白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属淡水虾类。体色透明,头部有须,胸部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太湖白虾多为生活在水草丰盛、风平浪静的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春季早批产卵孵化出的幼虾,经过二、三个月,六、七次蜕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长成大虾,八月底即可成熟产卵。无专门的汛期,通常农历六、七月间是吃虾的时令。

太湖白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甚高,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食用虾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以及钙、鳞、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当代药学家叶桔泉在《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中说:“虾性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虾为主料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碧螺虾仁”、“炒虾饼”和“三虾豆腐”等名菜均出于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食后令人赞不绝口。